雅韵国风
从唐诗宋词到西北情歌
2017年11月30日,王昭璋在浙江音乐厅成功举办了独唱音乐会,西北男人放歌江南他要找寻中国民族声乐真正的源头。由唐诗宋词而来的高雅艺术歌曲,与来自大西北的原生态民歌,被他有机地融为一体,在同一台音乐会上对应呈现。在雅与俗的碰撞中,在西北与江南的相遇里,他想去找寻中国民族声乐真正的根和源头。音乐会的主题“雅韵、国风”其实另有深意,即从唐诗宋词唱到西北情歌;全部选曲,就是用倒叙方式,追溯他走过的路,让自己不忘初心。
将高雅艺术歌曲与原生态民俗民歌在同一台音乐会呈现,在雅与俗的碰撞中,去找寻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和源。
王昭璋
国家二级演员,浙江歌舞剧院独唱演员。一位从大西北走来的男高音,他的歌声既有黄土高原信天游的高亢嘹亮,也渗透着江南水乡细腻而丰富的情感,演唱的歌曲洒脱中见细腻,热烈中蕴深沉,极具民族风格。
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,在浙江省选送的畲族歌舞诗剧《千年山哈》中担任男主唱佛生崽角色荣获表演金奖和最佳节目奖,浙江省“五个一工程奖”;浙江省第八届音舞节比赛民族声乐组演唱金奖;浙江省“新松计划”青年歌手大赛民族组“金奖”;参演文化部重点扶持民族歌剧《青春之歌》,在浙江音乐厅举办“雅韵国风”个人独唱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;2018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项目,出演歌剧《党的女儿》小程、歌剧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杨晓东、歌剧《伤逝》涓生等角色;参加印象西湖“最忆是杭州”等演出。
近些年除演唱原创作品、比赛获奖、参演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文艺晚会之外,还致力于公益活动,亲力亲为组织、策划、参与多次大型公益活动,用歌声传播清新正能量。
媒体报道
浙江广播电视报专版报道:
王昭璋:从唐诗宋词到西北情歌
句句声声总关情
记者 潘洋阳
近日,王昭璋正在紧锣密鼓地为11月30日的独唱音乐会排练。作为专业歌唱家,他必须在歌声中酝酿经久不衰的一腔热忱:声是歌唱的基础,情是歌唱的灵魂,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”。
11月28日,在浙江音乐厅的排练室,记者见到了这位青年男高音歌唱家。王昭璋告诉记者,本次独唱会的主题“从唐诗宋词唱到西北情歌”另有深意:“全部选曲,就是用倒叙方式,追溯我走过的路,让自己不忘初心。”他的努力,将全部用歌声呈现在舞台上。
执着:20年漫漫歌声路
现在是个快餐化时代:流行音乐风格瞬息万变,专精一行的演员也并不多见。这之中,王昭璋算是个例外。他说,从开始学艺到如今潜心于歌唱事业,已经渡过了将近20年。但即使这样,他还是觉得“越深入学习,越觉得自己程度尚浅”。
王昭璋的这份坚守背后,可以追溯到他的老师。直到现在,他依旧很感激恩师王志信老师。2007年左右,王昭璋只身来到北京深入学习,将所有尽力和挣的钱都投入到学习音乐当中。困难之际,他遇见了王志信老师。“我跟着王老师学习了一年。新年的时候,本打算去他家拜访,却临时因为家事耽误了。没想到王老师主动打给我电话,担心我经济困难不好意思去他家,直接和我说‘不收学费了’!这样的老师真是太少了。”这段记忆,历历在目。王昭璋说,如今他的成绩,要感谢恩师在民族音乐方面的辛苦培养。
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并非易事。王昭璋坦言,在物质方面,自己属于比较知足常乐的人。但坚持下去,最重要的原因仍是源自热爱。喜欢音乐,才让王昭璋不顾物质方面,专注地沉入进去其中。“不是我不尝试新东西,但是文化的东西需要积累和训练。积累很多年,才能有一些拿得出手的东西。但就是这么一点东西,也是我们经过了长年的积累才沉淀出来的。”王昭璋说。
独特:只闻其声,便知其人
作为歌唱家,如果一开嗓就能被听众“认”出来,可谓是一件幸事。在长久的艺术锤炼中,王昭璋也有了自己的特色。如果倾听他演唱的歌曲,不仅能感受到千锤百炼的深厚音乐功底,还能体会到一丝“不寻常”——相比众多歌唱者,王昭璋的声音很独特。
“说起这个,曾经我还挺自卑的。因为我不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培养出生的。”王昭璋向记者解释,现在部分音乐院校会用美声唱法来训练民族唱法,导致民族唱法有美声化的倾向。美声和民族唱法一旦混合,原本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就很难显现。“但恰恰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特别‘正规’的训练,才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唱法。”
保持自己的风格,需要日复一日的功底积淀。在平时的训练中,王昭璋从选曲开始就苦下功夫,多唱一些带有自己风格的歌曲。在此之上,他也会去进行一些全新的尝试,诸如学习美声唱法和唱一些古诗词、民国时期的歌曲。
出乎意料的是,作为一位精于民族风格的歌唱家,王昭璋也很喜欢流行音乐。“我一点都不排斥流行歌曲。流行歌曲是一种全世界的潮流。如果有条件的话,我们用流行歌曲的方式去唱民族歌曲,相信大家也会很喜欢。现在还缺乏这方面的平台,但是我会努力。”王昭璋深知目前民歌的年轻人受众还比较少,让更多年轻人接受民族音乐,是他追求的一个方向。“让年轻人接受民族歌曲,其实要看我们怎么去做。如果大家还不能接受,就是我们还没做到位。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责任。”
结晶:“雅韵国风”独唱音乐会
找寻中国民族声乐的根与源
11月30日,在浙江音乐厅的舞台上,王昭璋的首次独唱音乐会即将上演。这场独唱会,也是他20多年努力后呈现给听众的艺术结晶。主题“从唐诗宋词唱到西北情歌”,是王昭璋倾心思索后得出的结果:“我希望做一些不一样的构思。别人的音乐会或许曲目很多、很全,但在我的独唱会上,歌曲是专一的。”
王昭璋告诉记者,他是甘肃人,从小听惯了西北人粗犷嘹亮的嗓子,所以选了一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民歌;当他来到杭州,看见杭州美丽的山水,又忍不住联想到动听的古诗词歌曲。上半场演唱古诗词歌曲,下半场则是民俗民歌,就是从杭州回到甘肃,用倒叙的方式回忆自己走过的路。
在选曲上,王昭璋也有自己的原则。“上半场选择古诗词歌曲,是因为古诗词不仅被传统、历史认同,也是被世界认同的。而诗词做到了真正回归百姓,贴近生活。”下半场选择民歌,则是为了让更多听众有机会接触。“民歌现在只能在西北的一些大街小巷听到,或者在庙堂之上通过学术钻研听到。这中间就出现了断层,很多普通听众很少有机会接触。”王昭璋如是说。
本场独唱会,对演唱者技术也是一大考验。尤其是后半场的民俗民歌,对高音有极高要求。还有高腔、甩腔等独特唱法,需要演唱者熟练驾驭。如山西民歌《想亲亲》,需要演唱者展现诙谐的表演技术;新疆民歌《一杯美酒》,则充满了异域风情,不仅经典,还能让听众足够过瘾。伴奏上,由浙江音乐厅的出色团队负责。钢琴和竹笛、唢呐,看起来截然相反的乐器组合,通过精彩的演奏和王昭璋包容力极高的嗓音,竟也能相得益彰。
当高雅古诗词艺术歌曲遇上民俗民歌,雅和俗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,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和源将如何呈现?这张考卷的答案,就在11月30日浙江音乐厅的“雅韵国风”王昭璋独唱音乐会上为你揭晓。